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十章 最后的救赎(2 / 3)

已经过河了,他们这边怕是快了。

&esp;&esp;大概过了半个时辰的样子,老马过来了,让这一片的队伍现在去渡口准备过河。

&esp;&esp;“走了,东西拿好别拉下了啊!”

&esp;&esp;“真是懒人屎尿多快点去撒,屎拉裤子上好玩是啊?拉过了赶紧到码头啊!”

&esp;&esp;宋五扯嗓子叫了一声,除了一个捂着肚子找地方便的家伙外,包括陆四在内的上百河工“呼拉”一下从地上站起,各自将东西拿好往渡口那边而去。

&esp;&esp;渡口那边满是排队的河工,三轮车、独轮车之类的运输工具把个码头堵得水泄不通。

&esp;&esp;有两个人还吵了起来,原是其中一人挑的扁担碰到人家头了。

&esp;&esp;就这么着,或挑、或背、或扛着被褥和各式工具的乡民们随着人潮不断往码头挤着,那场面活脱脱跟陆四前世的春运一般。

&esp;&esp;“别挤,别挤,这条船满了等下一条!”

&esp;&esp;“你们哪个村的,里长是哪个!”

&esp;&esp;“”

&esp;&esp;在渡口维持秩序的赵书办嗓子都哑了,按说这种事情根本不必他这县兵房头头来做,但眼看着太阳一点点往西边落,西岸这边还有上千人没过河,他赵兵房能不急?

&esp;&esp;钱先生一个多时辰前就带队过了河,作为这次上冈片区河工队伍的负责人之一,钱先生要提前到淮安府那边跟当地负责的官吏接洽。

&esp;&esp;河工们的工段位于哪处,居住的木棚搭建没有,粮食领取以及其它繁琐的事情,钱先生都得要理顺,不然到时候得乱成一锅粥,要是闹出事来那就是天大的祸事了。

&esp;&esp;这也是为何县里让户房和兵房两房头头专门过来的原因,甭管哪朝哪代,几千几万的青壮年聚集到一处,即便是官府自已组织的,也是官员们最紧张的事。

&esp;&esp;没有之一。

&esp;&esp;归赵书办指挥的除了县衙过来的20个差役外,就是上冈这一片区今年应服差役的农民,大约有100人左右。

&esp;&esp;这些人实际就是乡兵,他们服差役有个好处,就是可以免一年的田赋和杂捐。另外就是跟着里长或粮长们出去办事,都能混些吃喝,并且不必再服其它的徭役。

&esp;&esp;除了这些人外,还有新兴场巡检司派来的50个弓兵。这些弓兵比差役和乡民就要正规一些了,因为平时要负责缉盗和查私。

&esp;&esp;乱哄哄的等了没多久,终于轮到陆四他们上渡船了。

&esp;&esp;这时代的渡船可不是后世的什么水泥船或铁船,就是木船,体积比一般的渔船要大很多,船舱上面铺了木板,方便人和车辆、牲畜上船。

&esp;&esp;众人在渡口等的都是手凉脚凉,因此船一靠岸大家伙就迫不及待上去。一艘船大概能装五六十人左右。

&esp;&esp;“东西放好了别掉进水里啊!”

&esp;&esp;“靠外面的拉着扶杆,不要乱晃!”

&esp;&esp;宋五这个带队的小队长还是挺负责任的。

&esp;&esp;“早晓得现在才走,公家不能叫我们下午来吗?”广远把爷儿俩的被褥放下后就搓手哈起气来,这天是真冷。

&esp;&esp;“哪里来的怪话没几的?”

&esp;&esp;陆文亮把儿子往自已身边拉了拉,这样就能让被挤在角落里的堂弟多些空间。

&esp;&esp;“人差不多就走,快!”

&esp;&esp;码头上的乡兵朝渡工喊了声,渡工应了声拔起竹篙便准备撑船。岸上却有人叫等一下,然后就有七八人急匆匆的跳上船,把个船身弄得都晃了一晃。

&esp;&esp;“老四嘛!”

&esp;&esp;宋五朝后来的几人中的一个抬手招呼了下,船上其他人有识得这人也跟着打招呼,有叫王四爷,有叫四哥的。

&esp;&esp;“华大爷!”

&esp;&esp;陆广远也喊了声,陆四和陆文亮这才发现上来的几人中就有陆小华子。

&esp;&esp;“是你家头人?”

&esp;&esp;王四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,一张国字脸看起来很是一表人材,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人是吃公家饭的,知道的却是避之唯恐不及。

&esp;&esp;“嗯哪。”

&esp;&esp;陆小华子朝陆四他们点了点头,因为人太多没有往里挤,就站在王四边上。

&esp;&esp;“这下子热闹了,有你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